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冲破焦虑

点网 www.pc18.com [切換繁體]
台湾的天空是那么的焦虑,社会节奏过快,天灾人祸不断,焦虑如影随形,似是现代人的宿命。它会出现什么病徵?又要如何才能冲出焦虑的牢笼?
在电影「老大靠边闪」当中,饰演黑道老大的劳伯狄尼洛,在参加危机四伏的黑道帮派大会前夕,突然身体不适,感觉胸口疼痛、呼吸不顺,像是心脏病突发。到医院挂急诊,做了各种检查却一切如常。绕了一大圈,医生才判定他得的是焦虑症。
谁不会焦虑?但是,焦虑也算病吗?过度焦虑不仅是一种病,还是最常见的轻型精神官能症。据卫生署统计,在精神科看诊的病人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属於「焦虑性精神官能症」(AnxietyDisorders)。专门研究轻型精神官能症的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李宇宙则推估,焦虑症的终身盛行率(指一生当中可能罹病的机率)在15~30%之谱,台湾约有10%的民众,已经到了焦虑成疾的程度。也就是说,台湾每年有两百多万人有病态的焦虑,总数比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还要多。
其实,焦虑是健康的。根据医学定义,焦虑是为了因应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适度焦虑会转化为完成任务的动力。
「不焦虑不见得是好的,」李宇宙肯定地说,适度的焦虑,反而会刺激身体器官功能变好,有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学生遇到考试时,出现焦虑情绪,更会促进记忆力提升。
但如果焦虑指数太高,却又适得其反,成为身体器官功能的障碍,甚至演变为一种心理疾病。精神科资历已有二十几年的成大医院精神科主任陈纯诚分析,病态的焦虑会导致受自律神经作用的器官系统、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心脏血管、呼吸、泌尿、上下呼吸系统都因而受影响。
有趣的是,焦虑症经常被误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心脏病。焦虑病人同样有双手发抖、冒汗、容易紧张、失眠、体重减轻等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也会出现胸痛、心跳急促、呼吸困难等心脏血管疾病症状。焦虑病人发病时,经常焦虑地跑到医院,要求做种种检查,检验数字一切正常。结果这个「你没病」的诊断,让焦虑病人更形焦虑。
这种最不像精神科疾病、却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一生之中任何时刻都可能受到它突袭,尤其二、三十岁的啷噹年纪,更是焦虑症的好发年龄。你我四周都曾经出现过焦虑病人,只是一般都不认为焦虑是病。
焦虑症涵盖了数种范畴,有四种焦虑症最常见: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
这是最普遍的焦虑症,患者不管对大事小事,都异常焦虑,凡事过度担心。病人焦虑归焦虑,心中却一片空白,对事情不耐烦、也不专心,易怒,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当焦虑情绪持续六个月以上,就算是焦虑症了。
在电子公司担任工程师的孙小姐就是典型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三十岁的她从小就容易「杞人忧天」,考试、工作、甚至穿衣服,都要让她担忧老半天,她经常全身紧绷,容易被惊吓。她不太容易入睡,可是一睡着,往往又睡过头。「也不知道在烦什么,就是很慌,」个头娇小的她搓着双手无奈地说,过去她不觉得自己有病,只是「比较容易紧张而已」。三年前她加班频繁,开始觉得心悸、胸口很闷,没来由的想哭,她焦急地挂内科门诊,医生说她身体很健康,最后才在精神科找到答案。
万芳医院焦虑门诊主治医师、台大精神科医师李信谦指出,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有明显的负面思考,明知自己不该过度担心,就是无法克制焦虑。对患者而言,焦虑来时,就像失控的汽车,挡也挡不住。
畏惧症(Phobias)
「怕」是一种很普通的感觉,但是病态的怕,却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惧学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焦虑障碍,在台湾,就有五分之一的学童怕上学。「惧学症是现代父母最大的折磨,」台北荣总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陈映雪体会,她的门诊病人,最多的就是惧学症患者。从事精神治疗已二十几年的陈映雪说,勉强把惧学症病人推回学校,将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患者日渐增多的社交焦虑症,则是现代精神学的「显学」,逐渐受医界重视,光在美国,就有一千多万人畏惧社交,台湾也有十几万社交焦虑症患者。对人过敏的社交畏惧病人,总是认为旁人在看他、嘲笑他。
面对大众说话时,即使事先准备再充分,还是结结巴巴无法发挥。社交障碍严重时,还会出现心悸、晕眩、呼吸窘迫、汗流浃背的症状。
专精青少年焦虑治疗的陈映雪观察,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小孩有社交焦虑症,以为他只是孤僻内向,不喜欢交朋友。曾有位国中音乐班女生,只要一上台表演,就会畏缩、焦虑,家长不解,还以为她故意装病,殊不知她的焦虑已经构成了病。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轻微的洁癖是美德,严重的洁癖就是一种病,」专门治疗强迫症的台北市立疗养院医师汤华盛一语道中强迫症的徵状。强迫症包括了强迫行为或强迫意念,在台湾的盛行率约1%。
在诸种焦虑症中,强迫症患者重复的动作让他们看起来很滑稽,造成的痛苦却最大,因为他们是不得不重复这些无意义的动作、意念,否则无法正常生活。例如,有个学生看到国文课本中的「之乎也者」,就会一直盯着看,无法继续读其他字句。而强迫意念更像幽灵般缠绕患者脑海不去,迫使之一定要做些什么,才会使自己稍稍放心些;例如:不断要检查门窗或瓦斯炉关妥了没有。
在所有强迫行为中,强迫清洗出现机率最频繁。有位三十几岁家庭主妇,每天要花五个小时洗澡,一个半小时刷牙,还不得不遵照某种仪式,「不这么做很难过,好像事情没有完成,」因此她洗澡刷牙都很紧张,像要上战场。
恐慌症(PanicDisorder)
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个时刻,猛然感到一阵焦虑、恐慌,有强烈的死亡威胁感,觉得自己快要死了,病人都会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根据国外医界研究,恐慌症发作时,会有心脏二尖瓣脱垂的现象,产生类似心脏病的症状。这种面对死亡感威胁的疾病,让患者极度恐惧,甚至不敢出门,李宇宙提醒,恐慌症虽然没有立即的生命危险,但是在国外,恐慌症患者自杀率高达20%,比精神分裂症还要高,轻忽不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经历、目击或被迫面对不愉快的经验,会出现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怖感受。患者反覆回溯痛苦的记忆,经常梦这个痛苦的事件,难以入睡,过分警觉,甚至会产生幻觉、错觉。
一位目击华航大园空难的空姐,就因为受创过大,经常做恶梦,梦到烈焰冲天的残破景象。年轻的空姐后来不敢搭飞机,完全无法工作。而经历九月二十一日震撼全台的集集大震,部份灾民及其他民众也可能出现这个因创伤而引起的焦虑症。
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身体,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王浩威认为,是环境变迁,让人变得愈来愈焦虑。他从经验中观察,因焦虑到精神科求诊的案例逐渐增多,医师在处理焦虑病患时也愈来愈棘手。不容否认,焦虑与压力息息相关,压力愈大,焦虑的症状也愈严重。而且,焦虑也有性别差异,不论在国内外,焦虑病患者女性都比男性多一倍。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能感受到压力,实和诊所在1999年8月曾对都会女性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九成的都会女性觉得日常生活有压力,超过四成的女性,觉得压力让她们产生焦虑,并出现失眠、胃痛、心跳加速等焦虑症状。
面对焦虑治疗,成大医院精神科主任陈纯诚坦言,治疗焦虑症比精神分裂症还要困难,「因为焦虑症病人是有知觉的,觉得自己全身都是问题。」而焦虑对人的危害并不见得比一般疾病低,以社交焦虑症为例,现代社会强调EQ、人际关系,要勇敢秀出自己,有社交障碍的人无法站在大众面前,最终是自弃弃人,丧失自信心。
「和焦虑对抗,需要长期抗战」焦虑治疗的先行者陈纯诚肯定之。
早在七 ○年代,医界就预言,焦虑是二十世纪的疾病,社会急剧转型似乎让焦虑更无孔不入。有五年焦虑症治疗经验的李信谦归纳,事事争第一,爱拼才会赢、竞争性强的 A型性格社会,正是由焦虑价值观建构的社会,「焦虑是现代人的宿命」李信谦不讳言。「焦虑、忧鬱是因为社会价值观太单一」,台湾社会并不像大家认为的愈来愈多元,流行文化无坚不摧,强势塑造出单一价值观。过去害羞是美德,现在强调酷、炫,使得害羞的人认为自己先天畸形,道德有瑕疵。於是愈来愈焦虑,愈焦虑就愈害羞,形成恶性循环。
当焦虑成为时代旋律,内化为现代社会的基因时,就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人情绪。或许正如汤华盛体会,台湾社会就像得了强迫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意念,逼使大众集体焦虑。焦虑治疗者汤华盛说得贴切,慢也是一种能力。在焦虑时,如果放慢自己,学会放松,从容向病态焦虑说再见,那么,谁怕焦虑? 如何避免焦虑
透过认知调整、行为控制与药物治疗,也可驯服焦虑这头怪兽。
先天体质和外在压力联手造成了焦虑,先天体质操之不在我,控制压力就成为纾解焦虑的不二法门。
诚如台大精神科医师王浩威建议,在这个焦虑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能力」,才能在慌急的社会步调中,享受缓慢。
练习放松技巧,学习呼吸控制,让肌肉放松,控制体内对焦虑的反应,对付焦虑很有帮助。
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慢下来,一下班、放学就进入放松状态,运动流汗、静坐对於焦虑治疗都很有效果。此外,多一点自恋,懂得欣赏自己,学会跟自己说「够了」,也可降低焦虑指数。另一方面,压力大小与焦虑程度成正比,而压力与心脏疾病、免疫系统毛病,甚至肥胖都有关系。记住一个公式:「压力=受力/面积」。如果自己的生活面太小,压力相对就大,因此,不要将生活重心全部「寄托」在某件事上,应该开发多元的兴趣与关怀。
在台北医学院附设医院开减压班团体治疗的李信谦指出,压力不能消除,只能管理,而忙、闲都是压力源,所以平时要多规划自己的生活,才不会忙得过头、闲得发慌。
国外医学界实行AMT课程(焦虑管理疗法,AnxietyManagementTherapy),就是教导病患藉管理压力打败焦虑。
治疗需双管齐下
治疗焦虑症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医界通常双管齐下,合并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强迫症已有七、八年历史、率先采用团体治疗法的汤华盛举例,强迫症可用抗焦虑剂加抗忧鬱剂,平衡大脑基底核活动,调和血清促进素。
但是,药物治疗只有70%的效果,必须再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才能有更佳的疗效。这也是谘商中心希望能协助的部分,因为我们有精神科医师及不同专长的老师,可就每个人的需要提供最佳的治疗组合。
汤华盛指出,一般而言,服药三个月,加上行为治疗三个月,一年后就可以开始减药,可持续两三年不复发。
如果不愿服药,治疗约半年到一年,焦虑症就会再度复发。如果不好好治疗,半数焦虑症患者也可能合并有忧鬱症。
食物对於舒缓焦虑有一定效果,例如,牛乳等食物中所含的氨基酸-色氨酸可转化为血清促进素,协助放松。美国运动选手比赛时嚼烟草、口香糖,也有纾解焦虑的作用。
成人对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更不能疏忽。根据荣总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陈映雪表示,国外青少年得焦虑症的比例约在2~10%,父母亲要特别注意小孩是否过度焦虑、易感,因为敏感、神经质的小孩,长大后过度焦虑的比例比较高。
例如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在婴儿时期可能会特别不安或特别安静。正如从事精神疾病治疗已有二十几年经验的陈映雪体会,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小时候都比较敏感、内向,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家长应该要接受小孩的个性,不要再去批评他,应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以免加重孩子的焦虑。
营造无焦虑家庭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注意自己处理压力的模式,因为这个模式会「遗传」给小孩。
对於有社交焦虑症的小孩,父母可以带他们一起参加夏令营或社交活动,也可以替子女邀请同学到家里聚会,增加他们和人的互动机会,让他们不再对人过敏。
焦虑的小孩通常对别人的批评较敏感,父母应开导子女不要太在意别人批评,对自我的要求不要过高。

没有评论: